忠之屬也的之什麽意思 忠之屬也的之到底什麽意思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曹劌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曹劌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長勺之戰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長勺之戰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曹劌論戰》是統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一單元是純文言文單元,相對而言篇幅也都較長,教學時要注意節奏的把握。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時候,寧願慢一點,也要理解透徹,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熟能成誦的目的。

忠之屬也的之什麽意思 忠之屬也的之到底什麽意思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你都了解哪些中國古代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

官渡之戰(曹操—袁紹)巨鹿之戰(項羽—章邯)

赤壁之戰(曹操—周瑜)淝水之戰(符堅—謝玄)

……

學生介紹長勺之戰,引出課題。

二、文學常識

1、簡介《左傳》:《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麵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2、文體知識:曆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①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曆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②編年體: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係統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③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曆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

3、背景資料:長勺之戰——齊國襄公無道,在位時發生內亂。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他就逃到魯國,公子小白則逃奔到莒。莊公8年(前686年)秋,齊國人殺襄公,立公子無知,莊公9年(前685年)無知又被人殺。於是,糾和小白爭著回國。小白設計先到,做了國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國要殺公子糾,他們打敗魯軍,並威脅讓魯國殺公子糾。糾被殺後,齊軍就出動,在長勺與魯軍會戰。當時齊強魯弱,但最終魯軍勝利,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三、整體感知

1、小組討論,強調重點詞句,整理筆記。

2、全文翻譯,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複朗讀。

3、多輪朗讀後逐段概括,知曉大義並複述。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1.課文標題是“曹劌論戰”,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這是一篇記敘文,全文以“論”為中心(原因如2)

2.朗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

第一段“戰前”:寫魯國戰前的政治準備(詳寫)

①曹劌跟鄉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②曹劌跟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是先決條件。(三問三答)

第二段“戰中”:敘述長勺之戰的全過程。(略寫)

第三段“戰後”:曹劌論述魯國取勝的原因。(詳寫)

①反攻敵人的有利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②追擊敵人的有利時機——“轍亂旗靡”之時

3.速讀課文,這篇課文有幾條敘事線索?

有兩條線索:

①事件發展的線索(將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問戰—參戰—釋疑)。

二、精讀課文

[學習課文第一段]

1.“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句話有何作用?“伐”是什麽意思?齊國軍隊為什麽要“伐”魯國呢?

交待時間,事件及故事發生的背景。

結合背景資料,因為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可見,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該譯為“侵犯”。

2.貫穿全文線索的是哪個詞?全文按事情發展過程可分為哪幾個情節?

遠謀。戰前問戰——戰中勝戰——戰後論戰。

3.曹劌是什麽身份?“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可見曹劌具有什麽樣的品質?

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份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是愛國君子。

“遠謀”二字可見他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

4.魯莊公認為打勝仗的條件有哪些?曹劌是如何評價的?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5.曹劌認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你是怎樣看待的?

“取信於民”是戰爭取勝的基本條件。

第三課時

一、精讀課文

[學習課文第二、三段]

1.曹劌選擇了哪一有利時機進軍,又是選擇哪一時機追擊的?

進軍——彼竭我盈;追擊——轍亂旗靡。

2.指揮作戰的過程,展現了曹劌的哪些優秀品質?

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善於把握戰機。

3.長勺之戰,魯國能夠以弱勝強的原因是什麽?

政治上:戰前充分準備,取信於民

軍事上:善於把握戰機、後發製人

①抓住進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②抓住追擊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

4.如何看待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的?

曹劌:具有愛國情懷,關心國事。

政治上深謀遠慮;

軍事上有卓越的指揮才能。

魯莊公:雖目光短淺但虛心聽取他人建議。

昏庸無能,目光短淺,魯莽草率,急躁冒進;

虛懷若穀,唯才是用,親臨前線,總結經驗。

5.課文僅用二百多字就敘述了長勺之戰的全過程,課文是怎樣安排詳略的?這樣安排好處?

文章詳寫曹劌對於戰爭的論斷,略寫長勺之戰的經過,緊緊圍繞“論戰”二字展開,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二、寫作手法

1.史料剪裁得當。

在選材上,把表現曹劌的“遠謀”的事情都寫得比較詳細,無關的事一概不提或一筆帶過。這樣剪裁,對再現軍事家曹劌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極大的作用。

2.詳略安排得當。

本文緊扣“論戰”來寫,如第1段中詳寫曹劌的言論與第3自然段論取勝的原因,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對於無助於表現人物格的事一概不提,敘事清楚、詳略得當,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對比手法的運用。

運用對比手法,在三問三答中用以莊公為代表的肉食者的淺陋對比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在戰爭中,莊公表現得輕率魯莽,缺乏軍事頭腦和指揮才能,而曹劌指揮若定,善於觀察,善於捕捉戰機,既謹慎又果斷;戰後,又寫“公問其故”,更顯示出莊公的無謀,突出曹劌的遠見卓識和軍事才能。

三、總結拓展

1.歸納主題:本文記敘了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了取信於民和正確地把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表現了曹劌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讚美了曹劌的愛國之情。

2.找出《曹劌論戰》一文中的成語:

一鼓作氣、彼竭我盈、轍亂旗靡、再衰三竭。

網課的現實情況,學習習慣良好的同學,就能緊跟節奏,比線下課程差不了太多,課上讓試背,已經有同學能夠按照節奏背過課文。可是有些同學整堂課完全看不見他的痕跡,對於教學效率實在擔憂。想念在教室的日子!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推荐